11月8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其中,《报告》的专栏谈及了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。
《报告》指出,近年来,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发展,理财等资管产品不断丰富,金融创新带来的直接融资发展、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、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。
近年来,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,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。《报告》设置了两篇专栏,一篇介绍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,数量目标的淡化,另一篇介绍了央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。
有业内人士提示《金融时报》记者,不同资产比价关系变化,对广义货币M2会带来双向扰动。央行专栏详细剖析了存款向理财的分流和回流,影响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机理逻辑。专家表示,分流角度看,存款利率下降、债券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,导致今年二三季度我国存款加速向理财等资管产品分流,M2加快下行;回流角度看,9月份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实施后,市场预期改善,尤其是股票市场明显回升,理财资管又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回流,带动了M2增速回升。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实践也表明,直接融资发展必然会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双向扰动,数量目标和经济相关性不断弱化是趋势。
专家表示,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,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,是货币政策的核心。今年以来,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,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,规范手工补息等,市场化的利率形成、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。总体看,我国政策利率是能够有效传导的,贷款利率稳中有降,保持在历史低位。
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。“这些年来政策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是中性的,过度竞争才是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。”有专家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表示,一方面,银行过度竞争贷款,导致贷款利率“下行快”,部分大客户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。另一方面,银行存在规模情结,过度竞争存款使得存款利率“降不动”,创造出各种违规的“创新产品”,甚至前脚刚下调存款利率,后脚又通过手工补息等补回来,存款利率“明降实升”,削弱存款利率下降效果。这是影响当前银行净息差的关键因素,需要银行自身合理调整来应对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也关注到,前期,一些地方出现银行恶性竞争房贷、低于经营成本发放贷款的现象。五年以上期限新发放房贷利率的保本点基本在3.2%左右,房贷利率显着低于3%对银行来说不可持续。目前部分地区房贷利率已经向合理水平回归,恶性竞争有所缓解,未来银行还应进一步提升定价能力,理性有序参与市场竞争。最新一轮的房贷利率调整,同时伴随着降准降息、存款利率下行等,综合权衡后,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总体中性。业内人士还表示,国际上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,如日本、德国,银行净息差会相对低一些,经济下行期还会再收窄一些,但实体经济恢复后也会反哺银行,净息差会有回升,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。
“未来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,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。”专家表示,一方面,随着结构转型加快,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,发展总体加快。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,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,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。另一方面,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。央行一直在按照“放得开、形得成、调得了”的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,未来要在“形得成”和“调得了”方面下功夫。“形得成”需要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,“调得了”着眼于利率政策要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职能,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。
(责任编辑:)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