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驾第一梯队”很焦虑
时间:2025-03-28 19:39来源:未知 作者:未知 点击:

  》不完全统计,奇瑞汽车的智驾供应商,大概包括华为、博世、文远知行、卓驭、轻舟智航、商汤绝影等不下六家。

  广汽集团相对偏少,以Momenta为主,同时有商汤绝影、华为等潜在智驾供应商已经或将要合作。

  “我们的产品开发模式,遵循QCT+战略,就是质量、成本、时间,再加上是否符合整个集团的战略。QCT+战略的判断逻辑,决定了我们在智驾领域会合作+自研两个路线并行走。”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梁伟强解释。

  眼下看,自研模式投入大,方案可控,但试错成本高。合作模式下,进展快,投入小,风险在于,技术能力终究不属于自己。

  “早在2010年,我们就开始研发智能互联技术。2013年起,艾瑞泽、瑞虎系列,就开始搭载各种智能化车机,2015年研发出第一代自动驾驶汽车艾瑞泽。”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尹同跃回顾。

  冯兴亚则感慨,“2019年,我们在深圳发布了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,一晃时间过去了六年。未来可以说,豪华车如果没有L3功能,消费者没什么购买欲望。”

  尤其当有人打出“全民智驾”后,大家的智驾焦虑感加重再加重。各家纷纷站出来,强调自己是“第一梯队”。逼得头部玩家小鹏调侃自己是“第0梯队”。

  虽然各家智能化布局很早,但不客气地说,直到今天,它们仍然拿不出像样的东西,反而更多依靠供应商撑门面。这恰恰说明,能力难以建立。

  大卓智能由奇瑞汽车控股,CEO谷俊丽控股的上海骏名科技合伙企业占股20%。谷俊丽早年曾效力于AMD,2016年2月入职特斯拉,2017年10月加入小鹏,担任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。

  3月25日,大卓智能发布声明,否认“大卓智能启动裁员”和“大卓并入奇瑞研发总院”的不实信息,并表示2024年大卓智能团队人数增长150%。

  从结果看,大卓智能主导下的智驾,自研进展不算快,以合作为主。目前,奇瑞旗下的车型与智驾合作供应商,主要如下:

 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我们,“奇瑞还与商汤绝影合作了两款车型,预计今年上市,可以实现城区智驾。双方合作的端到端方案,会在后续上车。”

  几天前,奇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,高新华正式发布“猎鹰智驾”,推出猎鹰智驾500、700、900三个系列。2025年起,奇瑞旗下车型全面搭载猎鹰智驾。

  至此,奇瑞的智驾方案统一命名,归于“猎鹰智驾”,而主导智驾的大卓智能,悄然隐身。网上只能找到一句来路不明的“大卓智能自主旗舰NOA落地猎鹰智驾”。

  通过发布“猎鹰智驾”,奇瑞宣布,把高阶智驾下放到售价7万元以下的车型上,并且实现“油电同智、全球同行”。下沉幅度看齐比亚迪,网友戏谑“奇瑞猎鹰欲啄天神之眼”。只不过,强势口号之下,都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。

  3月18日,广汽星灵智行行动计划发布会上,将ADiGO PILOT智驾系统升级为ADiGO GSD(GAC Self-Driving),定下智驾中文名——星灵智行。同时发布五阶方案,算力覆盖70TOPS-2000TOPS。

  “去年L2++就是城区领航,做到了15万级别,今年很多车厂都在跟进,我们把这件事卷到了边,然后才有了后面这么多的车企,继续往这块卷。”梁伟强说,广汽是最早把智驾平权作为战略的企业。

  但实际上,广汽实现L2++,所采用的那套无图城市NOA的方案,能力背后正是Momenta的支持。

  一位接近广汽的人士告诉我们,“广汽一直有智驾自研团队,也在向领导汇报自研进展,但最近传言内部马上要调整组织架构。现在又开始和华为走得比较近。”

  “从以视觉为主到多传感器融合的架构,也覆盖了从L2、L2+、L2++、L3、L4的架构。这是我们的产品定位很多,从开发的规模来说,我们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空前,这样的定位和规模,决定了我们同时选择合作与自研。”梁伟强认为。

  的确,自研之路充满挑战,一位智驾供应商高管曾告诉笔者,“有车企花了很多钱,甚至有些自研放在美国,也没做出来。”

  上述人士认为,当创始人还在时,车企可能更容易适应多样性。创始人不在的车企,或者这个车企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时候,实际上很难把多种开发模式,多种组织模式融在一体。

  如今,仅有几家造车新势力,和极少数传统车企坚守自研。至于其它车企,正用脚投票,大多走上多方合作之路。

  “跟着华为走,跟余承东走,肯定成功。”去年广州车展发布会上,尹同跃当面打趣余承东,“改名余成功。”

  当广汽高管定下目标,要在2027进入全球第一阵营时,另一边与华为合作的华望项目,悄然准备借风前行。

  不止这两家,大多数车企均手握多个供应商名单,合作多了之后,大家开始不再避讳,且合作多还在试错阶段。

  一名智驾行业人士向我们解释:“现在都在做端到端,如果未来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模型,意味着,现在所有的端到端研发投入,可能会变为沉没成本。合作的好处是,车企可以保持足够的灵活,即使将来发现技术路线错了,自身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投入。”

  当下,自研/合作谁更好,也许无法给出定性答案,正如上述智驾行业人士所说,“今天的智驾,还只是体验层面的改善,并未到达能力层面的变革。”

  不过,没有几家企业真正将智驾领先的势能转换为销量,智驾全栈自研,更像是一种秀肌肉,对于卖好车来说,只是若干环的一环。

  与华为合作后,部分传统车企孵化的高端品牌,的确原地起飞。比如,搭载华为智驾方案的岚图梦想家上市后,连续三个月获得国内新能源MPV市场销量第一。但华为品牌的加持,或许远大于智驾。

  再比如,某传统车企孵化的高端品牌,虽然与本土智驾供应商合作紧密,而且较早推出“无图城市NOA”“车位到车位”等功能,同样由于营销、运营等问题,销量波动明显。

  如今在智驾等能力加持下,国产品牌愈加自信。无论借力还是自研,总之,中国车企都想跳上“智驾”大船。

(责任编辑:)

关键词:

随机推荐

联系我们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