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(2025年7月刊)》,从标准进展、国际视野、宏观政策、地方动态、行业资讯及专家观点六大维度,系统梳理全球及我国“双碳”工作进展,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多维度参考。
标准建设上,我国牵头推动光伏领域国际标准突破。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正式立项我国提出的《光伏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第1部分:光伏组件》(IEC 63667-1),这是全球首个光伏碳足迹国际标准,以我国行业标准SJ/T 11926-2024为基础,将统一全球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;同时,我国牵头制定的《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》(IEC TR 63534:2025)正式发布,为分布式光伏与新型配电系统融合奠定技术基础,截至2024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3.7亿千瓦。
国际层面,能源碳排放与转型呈现分化态势。2024年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达40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连续四年创新高,天然气、煤炭消耗分别增长2.5%、1.2%,但可再生能源增速达16%,为能源总需求增速的9倍。各国行动差异显着:美国通过“大而美”法案削减清洁能源税收优惠、扶持传统能源,导致清洁能源投资骤降,风电装机预期下调40%;英国发布《清洁能源产业部门计划》,目标2030年陆上风电装机翻倍、海上风电翻四番;中欧发布联合声明,承诺2035年前提交全经济范围国家自主贡献(NDCs),加强可再生能源、碳市场等合作;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加速清洁能源转型,指出全球90%新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于化石燃料。
国内政策聚焦零碳载体与制度完善。国家层面,三部门启动零碳园区建设,明确用能转型、节能降碳等八项任务;发改委将碳排放评价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,9月1日起施行;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发布首批17类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目录,覆盖光伏组件、钢铁、电解铝等;金融监管部门出台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,统一绿色金融产品适用标准。地方层面,北京推出碳普惠管理办法,减排量可用于碳市场交易;海南发布《低碳岛建设方案》,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、2045年建成低碳岛;江苏、山东、四川等地推进零碳园区申报,四川公布4家省级零碳工业园区试点。
行业动态凸显绿色转型成效与潜力。全国碳市场启动四周年,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纳入后,覆盖碳排放超80亿吨(占全国60%以上),累计成交额462.5亿元,火电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8.78%;纺织业碳排放强度近两年降幅超14%,90%企业设定气候目标;航运业绿色转型成效显着,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.1亿吨,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90%;零碳园区成为经济新引擎,多地通过绿电直供、虚拟电厂等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,预计带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速。
专家观点强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。生态环境部官员指出,将继续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,完善配额有偿分配;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提出,化工技术与循环经济是城市绿色转型核心,需加强材料创新与储能技术应用;业内专家建议零碳园区建设应聚焦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,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。整体来看,我国“双碳”工作正从标准构建、政策落地向产业实践深化,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、国际协作与公众参与,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
(责任编辑:)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