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,人们常见、常听到“两报一刊”社论的提法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“两报一刊”是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以及《红旗》杂志的统称。这三家媒体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重要文章,因此有了“两报一刊”之称。
第一篇“两报一刊”社论是1967年10月1日发表的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“文运”胜利万岁─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》;
最后一篇“两报一刊”社论是1978年4月1日发表的《神州九亿争飞跃──欢呼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》。
从内容上来看,“两报一刊”社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一是事务性、带有日程表的说明性论述;二是直接政治性的批判论述;三是意识形态的理论论述。
经历过那段特殊历史的人都知道,当年的“两报一刊”社论,成为了表达最高决策层意见的权威性喉舌,具有中共中央文件的权威性,相当于以公开形式发布的中共中央文件,可以说是直接代表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。这是因为:
1、特殊历史背景:当时,原有党政军权力运转体系出现脱节现象,政令无法按既定形式畅达,“两报一刊” 社论成为打破常规、越过所有行政层次直接传达中共中央最高层声音的一个渠道,是显示领导核心团结、运转正常的象征。
2、刊物性质与地位:《人民日报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,《红旗》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理论刊物,《解放军报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报,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所发表的社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。
3、高规格领导机构:在那个特殊时期,《人民日报》和《红旗》杂志由中央“文运”领导小组组长陈某达为首的工作组领导,《解放军报》由副统帅林三虎领导。
4、内容与撰写机制:“两报一刊”社论的撰写,一般不是出自媒体的自主行为,而是中央领导核心的授意,从主题、立意、阐述角度、材料、结构、风格到作者、发表时间都有明确安排,通常都有主管最高层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(通常是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员)直接参与、修改、审定。
“文运”时期,“两报一刊”社论经常担负着传达毛主席、党中央的战略部署、最新指示,并给以阐释论述的职责。
5、传播与影响:当年,“两报一刊”联合发表社论,通常表明,这是在传达最高司令部或最高统帅的声音,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,甚至可以说是政治风向标的作用。
《红旗》杂志是在毛主席的直接关怀、具体指导下创办的,首页印着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”的字样赫然醒目,它不仅是党内重要理论刊物,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“党刊”,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。
《红旗》杂志的文章倍受毛主席的关注,他几乎每期都亲自翻看,有时还会写信给编辑部,让他们改正某些错误或发表自己的特定看法。
由于来自最高权威,所以“两报一刊”社论,在当时受众心中,形成了“论说高屋建瓴、文风气势磅礴、修辞精确生动”的“社论语式”和“社论风格”,成为了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,作文论证引证的经典。
“两报一刊”社论,不仅是政治宣言,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它用特殊的语言密码,在时代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解码中国政治传播史的“国家级密码本”。
经历过那段特殊历史的人都知道,当年的“两报一刊”社论,成为了表达最高决策层意见的权威性喉舌,具有中共中央文件的权威性,相当于以公开形式发布的中共中央文件,可以说是直接代表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。
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[玫瑰]致敬红旗!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[作揖]
两报一刊”社论,在当时受众心中,形成了“论说高屋建瓴、文风气势磅礴、修辞精确生动”的“社论语式”和“社论风格”。
(责任编辑:)关键词: